当前位置:首页|学工动态
学工动态

【开学季】重庆交通大学:新生骨干“双积计划”团体辅导提升学生适应性与领导力

来源/作者: 浏览次数:(356) 发布时间: 2025/09/07

“开学季”,不仅象征着崭新的起点,更承载着心灵蜕变的契机。

面对环境、学业与生活的多重转变,大学新生往往步入一段充满挑战的心理调适期。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重庆交通大学在学生入学报到前期,提前选拔出162名新生骨干,启动“双积计划”训练营培训时长1周,采用专题讲座、技能培训、场景教学、实地参观等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朋辈引领力,并且后续通过以点带面方式,强化骨干影响力,促进新生适应力整体提升。

“双积计划”取自《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寓意在持续积累中迈向远大前程。训练营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团体辅导启幕,融趣味于启迪,化互动为共鸣,陪伴新生骨干们在倾听与协作中,走好心灵成长的第一步。

 

一、 问题背景与育人目标

新生骨干困境:

1.人际与环境适应:陌生的校园与全新的集体生活,容易引发部分新生的焦虑与孤独感;

2.角色认知与平衡:作为学生骨干,既需快速融入集体,又需履行引领职责,如何准确把握双重身份成为一项关键挑战。

育人目标:

在此背景下,“双积计划”训练营以“积累·成长”为理念,致力于超越传统的适应辅导,通过互动体验与团队赋能,系统引导新生骨干在以下五个维度实现突破与成长:

1.适应性:帮助新生迅速熟悉校园与集体,缓解心理陌生感,增强归属与融入;

2.信心感:强化骨干身份认同与使命意识,夯实思想政治素养,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3.领导力:培养沟通协作与责任担当,在服务与引领中锤炼团队组织力和号召力;

4.执行力:通过沉浸式训练,增强实践效能,锻炼迎难而上的干劲与韧性;

5.应变力:在模拟与任务情境中磨练应急处突水平,增强从容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重庆交通大学期望借助“双积计划”的系统培养,塑造一批政治坚定、理想远望、能力扎实、勇于担当的优秀学生骨干代表,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生力量。


二、实施过程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围绕四个模块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互动中成长,实现从陌生到默契、从自我到集体的转变。

模块一:破冰相识——“大风 吹散陌生

 “谁在高中担任过学生干部?”“谁喜欢唱歌?”随着一个个问题抛出,同学们在欢笑与换座间逐渐放松。简短的故事分享和才艺展示,悄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初见的拘谨在温暖的氛围中慢慢消散。

模块二:人际共建——在合作中培育信任

通过“滚雪球”记忆游戏,同学们借助家乡、爱好、品质和昵称加深彼此的了解,努力记住团队中的每一个名字;“青蛙跳”则在默契配合中锤炼协作意识,每一次失败与成功都让团队更紧密;随后的“团队拼图”环节,有人统筹规划、有人细致补充,当校园地标在共同努力下完整呈现,归属感也随之深植于心;最后的“团队风采展示”更是精彩纷呈:队员们集思广益,以创意口号、队歌、涂鸦和造型展现集体个性,进一步凝聚了团队力量。

模块三:骨干角色认知——盲盒中开出的责任

 “如何帮助同学解决学业困难?”“怎样化解团队内的矛盾?”……随着一张张任务卡片从盲盒中抽出,小组讨论热烈展开。“如果我是……,我会……”的分享,让学生骨干们逐渐认识到,肩上的责任远不止于组织一场活动,而在于服务同学、引领集体,在点滴行动中践行骨干的使命。轻松互动之中,责任意识已自然生根。

模块四:愿景书写——将未来寄予时光

“微目标许愿墙”环节,同学们把近期心愿与长远梦想郑重写进便签,贴于象征成长的许愿树上——“希望交到知心朋友”“想要变得更自信”……一张张轻盈的纸片,承载的是青春的期许与志向,共同绘就了一幅梦想生根、抽枝、终将绽放的生动图景。

三、创新做法

1.情境化设计,寓教于乐

整场活动以“游戏—讨论—反思”为主线,将教育目标融入轻松有趣的互动情境。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思考,在体验中自然成长,有效避免了传统说教可能带来的枯燥感。

2.角色盲盒,沉浸式体验

心理中心创新设计了“骨干任务盲盒”,将常见工作场景转化为随机任务。学生在沉浸式角色体验和开放式讨论中深化对“服务者、引领者”多重身份的认知与责任感。

3.目标树展示,增强仪式感

“微目标许愿树”以具象化、仪式化的方式,帮助同学们将短期计划与长远理想郑重“张贴”于集体视野中。这一形式不仅强化了个人的目标承诺,也凝聚了团队共进的力量。

4.校园拼图,强化归属感

以校园地标为元素设计拼图任务,学生在协作拼合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沟通与分工能力,也增强了对校园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实现团队凝聚力与爱校情怀的双向提升。

5.多角色协同,合力育人

活动由心理中心教师与优秀高年级学生志愿者共同带领,形成“专业引领+朋辈支持”的双重保障。教师在关键环节提供理论引导与方法支撑,学长学姐则以亲身经历温暖陪伴,助力新生更快融入、更自信地迎接大学生活。

四、育人成效

1.覆盖广泛,组织有序:本次活动共有162名新生骨干参与,分3个场地同步开展,兼顾了实施的规模性与组织的深入性。

2.适应提升,关系破冰:从初入教室时的陌生与拘谨,到活动结束后成群相伴、笑语离去,多数同学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友谊,初步缓解了融入焦虑,展现出良好的心理适应和人际拓展效果。

3.责任意识显现,领导行为萌芽:在后续的训练营环节中,多名同学主动申请担任小组负责人,协调任务、带动讨论,展现出初步的组织意识和担当能力。

4.典型成长,见证转变一位初始时不敢发言的新生,“角色盲盒”环节勇敢起身、坦诚分享;并在最终的愿景树上写下“希望成为更自信的人”。这一细微而真实的转变,生动体现了心理引导对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

五、可推广经验

1.结构完整、层层递进:活动设计从破冰建立联结,到协作强化信任,再到角色体认与愿景展望,环节之间逻辑清晰、逐层深化。兼顾趣味性与思想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模板。

2.互动体验赋能成长:以游戏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可视化目标为激励,推动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实现自我觉察和能力提升,为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生动有效的实践路径。

3.校园文化融入心理教育:借助校园地标拼图等文化元素,将团队协作任务与爱校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互动中自然生成对学校的认同与归属,拓展了心理育人的内涵与深度。

4.多元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通过“专业教师+学长志愿者+同伴支持”的多方协作机制,实现了专业引领、情感陪伴与同龄互助相结合,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生态提供了可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