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案例】破心防·强网盾——重庆交通大学开展沉浸式反诈防骗“心理成长营”
来源/作者: 浏览次数:(1076) 发布时间: 2025/09/01
一、背景与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学习生活都高度依赖网络,这也使得他们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高发群体。当前,诈骗手段日趋智能化、场景化、心理化,精准利用学生社交需求、经济压力、信息盲区及从众、轻信等心理弱点,传统说教式反诈宣传入脑难、入心浅、转化弱,学生网络安全心理防线亟待加固。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学院心理辅导分中心团队依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每年设立的“心理+安全”育人项目,创新提出“心理洞察+场景体验+素养内化”三位一体反诈教育思路,设计并实施“反诈心理成长营”,通过深度心理体验和行为引导,破解诈骗攻心术,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综合网络素养。
二、主要做法与创新点
“反诈心理成长营”核心在于让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思、亲身验、深度悟”,形成行为自觉。主要做法突出以下三个创新点。
(一)破心防:创设真实模拟,激活深度反思
为有效破除学生心理防线,活动首先聚焦于创设高度仿真的诈骗情境。精心选取学生在社交、购物、游戏、校园贷等高频网络场景中易遭遇的陷阱,设计了如“杀猪盘”、“刷单返利”、“账号交易”等典型诈骗剧本。
在此基础上,组织沉浸式体验活动,招募并严格培训学生志愿者扮演“骗子”角色,在目标学生群体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QQ、微信等日常网络平台,真实模拟从接触引诱、话术施压到最终得逞(或被识破)的全过程。安全性与教育性并重是关键,对“演员”严格筛选,明确活动核心在于教育而非恶作剧,实施全程监控。
体验结束后,立即引导学生参与者深度复盘在“受骗”或“施骗”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波动,包括信任如何被逐步建立、面对诱惑时的动摇挣扎、恐惧心理如何被操控以及侥幸心态的作用等。这一环节旨在直击“我为何会上当/能骗人”的认知盲区与心理弱点,通过强烈的情感冲击与自我暴露,成为触动学生内心、激发深度反思的关键起点。
(二)促内化:深化朋辈分享,强化认知共鸣
为深化学生的认知内化,着力于深度朋辈交流。集中邀请模拟体验中的“受骗者”与“施骗者”分享真实心路历程。“受骗者”坦诚讲述陷入骗局时的困惑、内心挣扎与最终醒悟;扮演“施骗者”的学生则剖析如何精准利用网络匿名性、信息不对称以及目标人群的心理需求来设计话术实施诱导。这种来自同龄人的真实经历与坦诚剖析,极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交流过程中,学生骨干担任的主持人将讨论精准聚焦于网络行为中的核心痛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日常网络生活中的普遍疑问:“为何网络陌生人容易获得信任?”“如何有效辨别网络求助信息的真伪?”“面对小额诱惑为何难以抵挡?”这些问题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网络体验。
最后,心理咨询师余情进行专业总结与提升。结合现场分享的鲜活案例和提出的问题,运用心理学和传播学原理,清晰阐释网络环境如何放大特定心理效应。网络关键行为准则:网络交往须保持理性、信息处理务必多方求证、个人责任边界需时刻清晰。这一环节有效将学生从模拟体验和朋辈交流中获得的感性冲击,升华凝结为可指导日常行为的理性认知与自觉意识。
(三)固成效:构建育人矩阵,实现长效浸润
为确保教育成效持续深化,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长效浸润机制。首先,系统化整合核心资源,将模拟诈骗案例脚本、参与者真实心路分享精华、专家解析要点以及精选警示视频等内容,制作成便于传播的图文资料和短视频资源包。
其次,实施精准化、持续性网络推送策略。依托学校学工部微信公众号、学院公众号、覆盖广泛的班级QQ群等学生高度聚集的网络阵地,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网络使用场景和潜在风险点,持续、精准投放定制化的资源内容。此举有效将“一次性”的体验活动,转化为“常态化、场景化”的反诈与素养教育。
最后,推动线下线上深度融合形成教育闭环。积极鼓励各班级利用“成长营”提供的丰富资源,组织开展深入的主题班会讨论。线下班会(如反诈情景剧、伦理辩论)与线上推送(安全贴士、案例解析)形成教育双轨,通过主题班会,集体研讨强化认知,碎片化提醒固化习惯,最终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行为输出的育人转化
三、成效与反响
(一)安全意识与行为显著提升
学生普遍增强了识别高发诈骗套路(如仿冒熟人、刷单返利、虚假征信等)的能力。关键的安全防御行为已逐渐固化为习惯,体现在添加好友必先核实身份、转账前多方确认、主动举报可疑链接等具体行动上,成功实现了从“要我防”到“我要防、我会防”的转变。同时,在校园网络群组中,学生主动提醒诈骗风险信息、举报不良行为的现象也明显增多,展现出参与网络治理的积极意识。通过场景化实践(如身份核验、转账确认、举报不良信息),在网络互动中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责任担当和法治精神,将网络安全行为转化为价值观塑造的鲜活课堂。
(二)网络素养结构优化升级
学生的网络风险认知更为全面,理解了风险不仅限于诈骗,还涵盖信息泄露、谣言传播、诱导消费等多方面。其核心网络素养能力得到扎实提升:信息甄别方面学会查证来源、识别夸张宣传;隐私保护意识增强,体现在谨慎授权APP、设置强密码等行为;网络行为也更加负责任,如保持理性发言、不传播未经证实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牢固建立了作为网民应承担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
(三)育人氛围与生态向好
活动以其“真实、震撼、有用”的鲜明特点,深受学生欢迎,参与度持续高涨。学生主动传播活动内容,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依托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与学生骨干构建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起分层防御体系。该机制通过“技术监测—专业干预—社群互助”的闭环运作,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有效转变,显著提升了网络育人实效性。校园网络空间整体氛围日益清朗,对不良信息的举报响应更为迅速,正能量内容的传播力度不断增强,育人生态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四、经验与启示
(一)体验破壁,直抵内心
沉浸式模拟体验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强烈的情感冲击有效打破了学生的心理防御,促使他们正视自身潜在弱点,为后续认知内化和行为改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以体验为切入的教育方式,其区别于传统宣教的根本创新性在于能直抵学生内心。
(二)心理赋能,融合育人
案例深度融入心理学原理进行反诈教育与网络素养培育,不仅清晰揭示“是什么”(诈骗手段),更深入解析“为什么”(背后的心理机制),最终明确指导“怎么做”(形成安全行为与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了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在此框架下,反诈是教育的起点,而全面提升网络素养才是最终目标。
(三)朋辈传导,贴近地气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担任模拟者、分享者和传播者。同龄人分享的真实体验和语言更具天然的说服力,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和积极模仿,有效解决了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贴近性与接受度问题。
(四)深耕网络,浸润无声
项目将育人内容深度嵌入学生日常高频使用的网络平台和社群生态,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精准推送和持续渗透,营造“教育在身边,素养在日常”的无形氛围。这种策略显著拓展了育人工作的时空边界,实现了教育的常态化浸润。
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心理+安全”育人项目,打造反诈防骗心理教育品牌,一是内容迭代,紧跟AI换脸、新型兼职陷阱等诈骗新手法,及时更新模拟场景与教育资源;二是品牌塑造,将“成长营”升级为更具影响力的“网络素养教育月”,融入短视频大赛、辩论赛等多元活动;三是课程固化,开发“网络反诈与心理防护”在线微课,争取纳入通识教育或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四是队伍强化,加强教师队伍在网络心理、传播规律及案例教学等领域的专业培训,系统性提升指导能力。